栉风沐雨三十载 科技创新勇担当——洛阳高新区创新发展30年巡礼

日期:2022-11-10来源:综合协调部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破浪远航。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历史使命的国家高新区,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足音同频共振,实现了从试验田到创新创业热土的华丽蜕变。


30年来,洛阳高新区诞生出诸多“第一”:第一个玻璃钢化设备进军海外的破冰者、第一家科技股份制上市企业、第一家依托民营企业组建的国家级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30年科技创新矢志不渝,这片古老的土地不断抒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奇。

洛阳高新区火炬大厦

心无旁骛育创新


进入9月份,洛阳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高新技术企业科的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今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企业调研、资料指导、评审组织,第一批87家企业完成认定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资料的征集……与他们工作类似的平台建设科,也在洛阳市级研发平台评审结束后,转入河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评审准备。

这就是洛阳高新区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然而正是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播撒了创新的种子,培植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孕育了企业的创新基因。

人才引进也是科技管理部门一项重要工作。谈起人才引进,清华学子“孔雀洛阳飞”的故事就是洛阳高新区招才引智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6年,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洛阳高新区设立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该研究院执行主任马明星曾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党委副书记,为实现学以致用的梦想,他只身来到洛阳,并积极引导清华校友加盟创业。清洛基地建成后,在人才“磁石”吸引下,清华硕博纷至沓来。

目前,清洛基地人才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70名员工中,全职在基地工作的清华校友已达15人,985、211高校毕业生及“海归”人才占比将近70%。

上海交大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的引进是洛阳高新区招才引智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2015年,上海交大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落户洛阳时,只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董杰教授等3人,之后依托上海交大研发的高性能轻质材料和人才优势,截至2021年底,该研究院已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100余人,组建镁、铝、钛等创新研发平台7个,在洛阳建立了面积达106亩的中试产业园,形成了从特种材料、铸造、塑性变形、机械加工到表面处理及分析检测的全工艺链条,开展航空航天高强耐热镁稀土合金、新型钛合金部件等创新研发项目30余项,成为洛阳及周边地区企业新材料技术支持及培训的“策源地”。

进入新时代,洛阳高新区推进“人才兴区”战略,紧紧抓住人才引育这个“牛鼻子”,切实把握人才第一资源,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扎实打好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组合拳”,营造更有利于企业和人才成长的环境,厚植企业和人才成长的土壤,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据统计,仅“十三五”期间,洛阳高新区就集聚“中原学者”“洛河英才”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11万人,其中博士256人、硕士4115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9650人,拥有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

通过科技研发平台的搭建,汇聚了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开展创新创业,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逐步建成了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园区,形成园区平台作为引才基地,人才落地反哺园区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双瑞特装桥梁支座应用于国外重点工程

创新生态润产业


建区以来,洛阳高新区对于创新的追求从来没有止步。


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的培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洛阳高新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真正“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落实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兑现科技企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各项奖励,形成了一整套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洛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新”的发展定位,厚植优渥的双创土壤,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了周山双创智慧岛、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中电光谷(洛阳)数字经济产业园、洛阳中科科技园等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完善“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全链条培育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服务,助力科创企业从“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22年,洛阳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5家、河南省级众创空间3家;各类孵化载体3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4个,河南省级孵化载体13个,孵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进入新时代,洛阳高新区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抓手,稳步强链补链,弥补产业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洛阳高新区聚焦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围绕上下游产业,努力填补产业链上的断层和空白,着力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创品牌,推动主导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向高端发展。

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形成了以中色科技、中汽昌兴等为代表的成套装备设计与生产企业。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集聚了中航光电、麦斯克电子、凯迈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涌现出丰联科光电、高科钨钼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新能源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新能源锂电装备、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组装、动力总成等,拥有双瑞精铸钛业、双洎能源、科品实业、鑫光锂电等重点企业。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形成了以普莱柯生物、普泰生物、赛威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带动了整个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洛阳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常鸣表示,以科技创新为统领,引导主导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在技术上互补、在产品上衔接,完善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是洛阳高新区30年发展的成功之道。

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带动了开远精机、艾罗德智控、尚奇科技等一批工业机器人及配套零部件上下游产业发展;双瑞精铸钛业、洛单集团、鸿泰半导体等龙头企业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优化布局的北航科技园、中科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引进培育了鸿业科技、中科基因、众智软件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幅新型工业化的壮丽蓝图在河洛大地上徐徐铺开。


蓬勃发展的洛阳高新区

“洛阳智造”誉全球


高新区既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是洛阳高新区30年发展始终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帜。

随着30年创新成果的不断累积,洛阳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先后获得28项国家级创新荣誉。

一个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搭建起通往尖端技术的云梯,成为洛阳高新区科技企业的助推器,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内生性增长强劲的草根企业。

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洛阳高新区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靠着自主创新,在短短十几年间,该企业从默默无闻发展到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制造商,相关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0%,创造了洛阳装备产业发展的奇迹。

从事兽用疫苗与兽药新制剂研究的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中国首创鸡新支流三联灭活疫苗、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成为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龙头企业。

洛阳威尔若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弱磁检测仪,只需从钢丝绳上轻轻滑过,各项损伤数据就一目了然,实现了世界上该领域技术研究10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其技术水平目前居世界第一位,该企业已成为世界钢丝绳检测标准的制定者。

2022年10月,洛阳氢能汽车产业园第一台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成功下线,宣告洛阳汽车产业正式迎来“氢时代”。洛阳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由此站上“风口”。

洛阳市副市长、洛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牛刚表示,30年来,一批批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长成了一片产业“森林”,挺起了科技创新的脊梁,支撑起了“洛阳制造”的蓝天。正是凭着这样一批“洛阳制造”,不断推动着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使“洛阳制造”真正迈向“洛阳智造”。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立足各自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爆发出了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汇聚了磅礴力量。

——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减隔震支座,成功应用于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1.1亿元的合同额也创下双瑞特装桥梁支座产品海外订单最高纪录;

——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出产的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成就了世界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荣光;

——轴研科技研发生产的精密轴承,助力“神舟”飞船和“嫦娥”月球探测器遨游太空;

——德平科技出产的管道焊接机器人、服务石油天然气管道,挺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洛阳高新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战略叠加实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再次注入了强大动能。

迈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未来,洛阳高新区将凝神聚力,持续发挥“五区联动”政策优势,激发放大创新活力,着力打造功能叠加、动能强劲、活力迸发、特色彰显的开放创新高地,向着“风口产业主战场,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增长极”的目标阔步前行,用创新发展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