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性改革后的洛阳高新区:产业赋能增动力 创新引领著华章

日期:2022-11-29来源:综合协调部

       周山南麓,洛水之滨;风华正茂,踔厉奋发。

  时间像一支如椽巨笔,从未停下擘画绚丽篇章。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洛阳高新区山水万程、步履不停。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历史使命的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与改革同行、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向,在这片发展的沃土上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十四五”时期,洛阳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引,加快推进整合、扩区、调规、改制。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优化布局拓展空间,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以集约绿色提质增效,完善优化开发区功能定位,更好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持续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

创新驱动添活力

  “全市第一!”

  截至2021年年底,洛阳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勇夺第一。

  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关系到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激活发展新动能,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

中航锂电全自动生产线 (3).jpg

  近年来,洛阳高新区始终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优质创新生态”为目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该区坚持把创新摆在风口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为风口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新优势。

  搭建创新平台矩阵。高新区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省级创新平台整合机遇,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今年,普莱柯获批建设国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评省级产业研究院,维度众创空间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洛阳金鹭等3家企业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抓好创新主体培育。今年以来,全区财政科技支出已达2.98亿元,同比增长8.2%;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8家,全市占比23%;研发费用投入达到18.6亿元,同比增长20%。高新区力争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市比重达到30%以上。

微信图片_20221128114651.jpg

  科技创新重在转化应用。中航光电“5G光网络用关键器件”项目获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普莱柯生物“畜禽灭活疫苗成果转化”等3个项目入选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名单。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21.14亿元,同比增长23.8%。下一步,将扎实开展“揭榜挂帅”活动,用好龙门实验室氢能产业研究院平台优势,引导双瑞特装、东旭氢能等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转化。积极申建“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辐射带动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新区深入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和“洛阳市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修订完善区《推进“头雁人才”行动暂行办法》,健全高水平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据统计,仅“十三五”期间,洛阳高新区就集聚“中原学者”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11万人,其中博士256人、硕士4115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9650人,拥有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

产业赋能增动力

  “加氢5分钟续航400公里。”

  今年10月初,洛阳市第一辆氢能源汽车在氢能汽车产业园顺利下线,这标志着洛阳汽车产业正式迎来“氢时代”,洛阳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由此站上新的“风口”。

洛阳第一辆氢能汽车.jpg

  经过近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企业相对集聚的产业集群,但是呈现出:企业多而不精、聚而不联,没有形成链式发展、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刀刃向内找问题,有的放矢抓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洛阳高新区通过深入研究未来产业发展规律,对标全市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及涧西六大产业集群,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选定了智能机器人和氢能源汽车两大风口领域,围绕“造人”“造车”整合产业链群,进一步锚定人工智能及制造、新能源及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经济等风口产业方向加速产业布局。确保风口产业更加聚焦,产业链条更加明晰,产业协同更加紧密,招商引资更加精准,真正做到把产业落到风口上。

洛阳双瑞特装公司研制生产的桥梁支座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被称为“桥梁的关节”  记者 潘郁 摄.jpg

  尤其是今年以来,洛阳高新区认真落实市委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凝心聚力抢抓风口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方向朝智能机器人和氢能源汽车两大风口领域汇聚,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重构中乘势崛起。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11.3亿元,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610亿元,增长16.4%,全市占比13.2%;工业投资完成29.6亿元,增长20.8%,主要产业发展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提“颜值”

  产业发展增“绿”,企业内部带“绿”。

  近年来,洛阳高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线,通过提高入园项目能耗准入门槛、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措施,积极推动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稳步推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微信图片_20221128114646.jpg

  绿色园区建设带动高端产业发展。洛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新”的发展定位,厚植优渥的双创土壤,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2022年,洛阳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5家、河南省级众创空间3家;各类孵化载体36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4个,河南省级孵化载体13个,孵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进入新发展阶段,洛阳高新区聚焦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围绕上下游产业,努力填补产业链上的断层和空白,着力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创品牌,推动主导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向高端发展。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形成了以中色科技、中汽昌兴等为代表的成套装备设计与生产企业。

铣磨车作业现场.jpg

  强化管理提升园区绿色化水平。对入园企业和新建项目加强低能耗、低碳门槛管理,严把“能评”和“环评”关,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环保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对明确限制入区的项目,政府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土地管理、规划和建设、环保、质监、安监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已有的高能耗、碳排放超标企业应进行技术革新、环境整改,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求其强制退出。

  同时,洛阳高新区正在推进国家创新型园区创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以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创新动力、以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清洁生产审核引导绿色发展等举措,园区建成区内已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率达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理达100%;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达100%。

营商跑出“加速度”

  招商引资再结硕果!

  5月30日下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大楼,洛阳高新区与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基金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落地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进一步加快高新区风投创投落地,促进风口产业发展。

  招商引资背后,是营商环境建设。近年来,高新区锚定智能机器人和氢能源汽车两大风口领域和相关风口产业,着力在新一轮“以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特征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制造”“以氢能源汽车制造为引领的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竞争中,实现抢滩布局、占位领跑。

微信图片_20221128112615.jpg


  签约新时达机器人、新石器无人车等9个项目,总投资80.5亿元;签约东旭氢能汽车产业园、星耀新能源10万吨级硅碳负极材料等5个项目,总投资160亿元;签约360中部数字安全产业基地、有鹏第三代半导体等4个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在产业招商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及制造、新能源及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经济等领域发挥优势。

  在平台招商方面,优化机器人产业园、中电光谷产业园、北航科技园、中科科技园、生命科技园等产业平台的要素保障,深入推动与豫信电科、中国科技开发院、深圳城市产业发展集团等优质平台合作,谋划建设众创万洋城、深产发集团等新型产城融合招商平台,利用平台专有能力,推动风口产业项目协同配套、集群发展。

微信图片_20221128112725.jpg

  在资本招商方面,高新区今年引进洛阳百富科创投资等3只基金,12只在运营基金总体规模达94.1亿元,已累计投资各类项目以及子基金39.5亿元。在外资外贸方面,借助自贸区和综保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把吸引外资、做大外贸的落脚点放到推动风口产业发展上。

  改革关头勇者胜,而立之年再出发。洛阳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洛阳高新区将凝心聚力,持续发挥“五区联动”政策优势,激发放大创新活力,着力打造功能叠加、动能强劲、活力迸发、特色彰显的开放创新高地,在重塑重振中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风口产业主战场、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增长极,为洛阳实现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作出高新贡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